坚决守住医保基金安全底线——访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
三是存在产业增量和产业存量协调问题,需要全方位进行梳理和合理分配。
感谢您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该条意见中是要求所有新建涉VOCs企业全部要进入园区吗?因涉VOCs排放的企业种类,如小型印刷厂、小型机加工企业、塑料厂,只要是使用有机物的都要产生一定要的VOCs,甚至一直企业排放量都无法确定。
这样的企业也是需要全部进到园区中吗?因为涉及VOCs的行业种类较多,一个地区不可能有那么多种类的专门的产业园区,是不是一些平时很常见的类似的企业均不得建设呢?建议在以后的细则中,要明确划定几个重点行业要求进入园区,规划才具有操作性。来信:在新出台的《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中,在第4款,第2条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中要求新建涉VOCS排放的工业企业要入园区。回复: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提高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重点行业环保准入门槛,严格控制新增VOCs排放量,是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主要任务之一,根据《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各地应严格执行涉VOCs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对于新建涉VOCs排放的工业企业,应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以及产业园区规划环评等要求合理布局VOCs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英文缩写,按照环保部门提供的空气质量报告,臭氧和PM2.5是造成东莞市空气质量污染的主要元凶,根据污染物之间的转化理论,臭氧和PM2.5与VOCs关系密切,呈正相关系,控制降低大气中VOCs含量,能相应降低大气中臭氧和PM2.5含量,有效减轻大气污染。在技术、税费、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持续不断的支持,奖励运行管理和处理效果好的企业,惩罚作假企业,真正确保企业治理设施有效运行。
东莞大气中VOCs含量与东莞市产业发展密切相关,东莞市现有较为鲜明的五大产业集群分布(茶山、道滘等食品产业集群。但不容忽视的是,涉及到大气污染物的一些关键指标,例如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大气中的含量仍不容乐观。实际上,行业内已经发生过通道类企业逐步参股并最终实现控股处理类企业的案例,成功的核心就是对原材料的控制力度。
然而,通道业务的实际发展情况并不乐观,大量资产如排水管网、环卫业务等仍然掌握在政府手中,市场化程度较低。由于体量是处理厂的基本生产需求,且整个集合过程并没有太大的物资属性变化,只是一个买卖及运输的过程,所以贸易类企业具有体量大但利润低的特点,周转率是重要的指标,通过资金高效率周转,贸易类企业才能够获得更加良好的回报。但是,初次收集的量往往不足以实现规模化再加工或者再利用,因此需要不断地收集,最终汇聚到规模化处理厂。这个模式也几乎是所有行业主力企业的核心价值链。
污水处理、再生水及自来水业务的毛利率约为15%,而管网运营维护的毛利率仅为4.7%。比如说,水务行业的北控水务、首创股份,主要业务就是生活污水处理和供水。
从资产层面来看,北排集团固定资产总额405.6亿元,预计管网资产约为320~350亿元,占固定资产的70%~80%。而通道业务则选择向更为热门的下游处理端延伸,形成了通道与处理两个细分行业不断融合的局面。危废运输的资质理论上可以由县一级政府核发,且相对于危废处理企业而言,运输类企业进入门槛较低,所以危废运输行业鱼龙混杂,甚至出现运输企业私自倾倒危废的现象,整个行业的正规化水平有待提高。无论是管网类、物流类还是贸易类企业,其在产业链中最核心的作用是向下游处理厂提供其需要的原材料。
节能环保行业是一个典型的投资拉动行业,行业整体的价值链是投建运模式,即投资建设运营。投建运模式仅仅是主力企业在行业内开拓的模式,更多的是围绕企业经营而产生。总的来说,处理端企业市场化、规模化时间较长,抢占了有力位置,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所以整体的趋势判断仍然是处理端向通道业务延伸更为明显。加之通道业务往往具有天然缺陷,如商业模式不清晰,无法精确地衡量具体收益,投资巨大但盈利没有吸引力等,所以通道业务往往被忽略了。
物流类企业中危废运输企业鱼龙混杂,环卫企业不少已实现规模化扩张物流类企业主要集中在固废板块,包括环卫类企业和危废运输类企业。2017年上半年,北京环卫集团总收入已经超30亿元。
简单来说,就是小区里收废品的小商小贩,把收来的废品卖给废品站,废品站再打包卖给中间商,中间商最后再集合卖给对应的废品处理厂。位于处理链条前端的收集/运输环节,就是我们定义的通道业务。
我们认为,其中绝大多数投资进入了末端处理环节。市场强烈需求主要来自于政府部门。但是,管网业务2017年上半年产生的收益仅为4.6亿元,占上半年总收入的14%。比如说,处理了多少吨污水,填埋焚烧了多少吨垃圾,处理量是清晰的,投资成本、处理成本也很好核算,处理效果也容易监督。我们认为,通道与处理两个细分行业,未来竞争将非常激烈,同时由于各自占据产业链的一端,又不得不形成事实上的合作关系,竞合关系将成为通道与处理两个细分行业的主要形态。由于盈利性尚可,体量大且可复制,物流类、贸易类等通道业务成为首选对象。
环卫业务过去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手中,由各级环卫中心以事业单位的形式承担环卫清扫、转运的任务。我们反向来看这个链条,最末端的是污染物的处理。
仔细研究目前我国环保市场,尤其是行业代表企业,我们就会发现,这些环保企业企业几乎全都在围绕处理这两个字做文章。末端处理环节备受资本青睐,主要原因有两个。
按照具体处理量和处理效果付费,大家很容易接受。管网类企业的典型代表是北京城市排水集团(以下简称北排集团)。
例如,北京环卫集团与首创环境共同经营北京董村的生活垃圾处理,与中环共同经营北京南宫垃圾焚烧发电厂等。污水处理、再生水及自来水收入则达到18.5亿,占比约为55.8%。当下游处理端处于垄断地位时,比如只有一个污水处理厂的地区,通道业务处于相对弱势,不具备原材料的溢价权利。自国家层面倡导政府转型以来,部分政府部门开始尝试将环卫等业务以政府采购服务的形式外包,通过社会化力量解决基本的市政需求,这种转变加快了环卫行业的发展。
截至2017年上半年,北京环卫集团总资产超130亿元,从业人员近4万人,拥有各类环卫机械设备15000余套,运营设施41座,日处理能力达到近4万吨由于体量是处理厂的基本生产需求,且整个集合过程并没有太大的物资属性变化,只是一个买卖及运输的过程,所以贸易类企业具有体量大但利润低的特点,周转率是重要的指标,通过资金高效率周转,贸易类企业才能够获得更加良好的回报。
这种贸易形式在前端与环卫有某些相似性,需要通过多个渠道完成废旧物资的第一次收集。按照具体处理量和处理效果付费,大家很容易接受。
节能环保行业的第七个趋势,就是从处理端向通道业务延伸。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管网业务盈利性过低,是阻碍其社会化运营的障碍之一。
比如说,水务行业的北控水务、首创股份,主要业务就是生活污水处理和供水。这个模式也几乎是所有行业主力企业的核心价值链。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付费方即政府或者企业,还是收费方即环保处理企业,都觉得公平合理,这就更促使末端处理环节吸引大量资金进入,形成投资热潮。再比如,固废板块的光大国际、危废板块的东江环保、大气板块的龙净环保等,这些龙头企业都在做末端处理。
一是市场需求强烈,二是商业模式清晰。当下游处理端处于垄断地位时,比如只有一个污水处理厂的地区,通道业务处于相对弱势,不具备原材料的溢价权利。
与此同时,部分后端处理企业已经看到了通道业务的重要性,作为天然的产业链延伸方向,不少末端处理企业开始涌入通道业务。例如,生活污水处理的前端是排水管网,生活垃圾处理的前端是垃圾清运即环卫,危险废物的处理前端是危废运输等。
而市场需求强烈使得末端处理的商业模式较为清晰,通常按量收费。同时,北排集团拥有北京中心城区12座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厂,水处理能力417万吨/日,其业务早已快速扩张至供排一体化范畴,水处理能力同样强劲。